東臺古城垣
崔益云
東臺城域為大海所賜,自古無城垣。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以燒鹽、捕魚為生。
明嘉靖三十三至三十六年(1554-1557 年),倭寇連年由丁美舍(今東臺四灶鎮(zhèn))??诘顷懭肭?,僅三十六年入侵倭寇5000 多人,所到之處大肆燒殺搶掠,無惡不作,東臺各鹽場均遭劫掠。
為防御倭寇再度入侵,秀才葛雷召集東臺場耆老共謀良策,并共同上書泰州鹽運分司(駐東臺場)鹽運使莫如士,請求修筑城池,鑒于當時錢糧不足而未予批準。明隆慶三年(1569 年),四川人馬會(進士)任泰州鹽運分司運判。馬會來東臺后,深入各場體察民情,當?shù)孛癖姺从迟粱碱l發(fā),紛紛向其請求修筑城池。根據(jù)民眾的請求,他會同眾多有識之士和當?shù)仃壤希?jīng)過周密察看研究后,決定選擇地勢較高的東臺場為城基,修筑土城。于是,拆屋移墓,征收捐稅,籌集錢糧,攤派勞役,于秋冬季節(jié),全面投入了土城的修筑工程。當時,由于城基周圍荒冢壘壘,嚴重影響施工,東臺場一位叫曹汝言的大戶人家看到這一情況,慷慨捐獻自家田地作為義冢,埋葬骸骨。隨后,周圍民眾紛紛響應,陸續(xù)捐地,義冢遂連片擴大至9 頃30 畝之多(約合930 畝),故得名“九頃三”(即今東臺實驗初中南校區(qū)、頤年園一帶)。歷經(jīng)數(shù)月后,土城筑成,總長1033.3 丈(約合3444.33 米),高5 尺至12 尺(約合1.67 米至3 米)不等。城四周開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座城門,城門高大,以備報倭警。城體內(nèi)外各設一個水關(guān),外為外濠河,取名護城河;內(nèi)為內(nèi)濠河,形似玉帶而取名玉帶河。內(nèi)城開五門:東開迎春門,南開南屏門,西開西屏門(今新東橋東側(cè))、聚東門(今東亭二村41 號樓處),北開奎拱門。一度時間,土城成為東臺人民的保護屏障。
但嗣后數(shù)年,各任地方官都未曾重視對土城的善后保護與維修。明萬歷四十七年(1619 年)巡鹽御史龍遇奇到東臺場,覽土城,見多處傾倒毀壞,且城體下塌,葛雷的孫子秀才葛世芳借機呈請筑磚城。此一請求當即獲準,并委派如皋知縣熊奮渭修造樣城2 丈(約合6.67米),且按每丈用銀19 兩計算,當年上繳銀額提留14000 兩,存入鹽運分司銀庫,以作造城之用。同時,東臺場鹽民還提供民間造城方案5個。但由于工程浩大,實施艱難,后來的當權(quán)者并不熱心,筑城一事終成為空談。
清乾隆三十三年(1768 年)建東臺縣時,城里(原臺城東大街)居民相對聚居,分設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鋪,99 個巷。鹽運分司署、倉庫和縣署、監(jiān)獄等均設于此,而此時的土城已至“荒堞登臨思己遐,支離碎影對煙霞”之殘缺不堪的程度。加之地處海濱,東潮西水,災害連年,故呈請分治時,將東臺修筑城垣一事也列入了分設事宜案內(nèi)。乾隆四十一年(1776 年),布政使陶易行文查詢東臺修筑城垣一事,但知縣涂躍龍持不積極態(tài)度,以東臺“地勢狹長難以建造,河道環(huán)繞,足資防衛(wèi)”回復。繼位知縣葉端到任后,也詳文申述,東臺城里城廂“廬墓稠密,河道繁多,不能建造?,F(xiàn)賴民舍保衛(wèi)倉署不致疏虞”。故而,東臺修筑磚城一事一停再停。
自分縣始,修城之事年年議,攤捐納稅年年有,而當官者往往把修城之事流于空談,東臺人民未曾享受城垣的護衛(wèi),卻先受官府捐稅之害。至清嘉慶年間(1796-1820 年),由于連年遭大水,原有土城日益低矮狹窄,四座城門均遭毀壞,玉帶河和護城河也相繼淤塞。
這就是有歷史記載的東臺古城垣。
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,本文標題:《Fuji富士觸摸屏觸摸不靈觸摸不準無響應維修藍屏碎屏暗屏》

還沒有評論,來說兩句吧...